陈西山:追踪乐陵抗日县长余志远烈士之足迹(上)
枣乡英烈
1980年至1983年,我在民政局做烈士褒扬工作,曾有幸跑了很多地方,面对面采访过与余志远烈士并肩战斗过的首长战友同事,积累了一些资料。现在我也越古稀之年,有义务把这些材料公布出来,不揣浅陋,写成此文。有些叙述如余志远任乐陵县县长的时间,与其他资料不一致,我仍按我的采访对象的介绍为准,以资有关部门辩异存真。----题记
(一)青少年时期 (1917年——1937年)
1917年(民国6年),1岁。
余志远,原名张汉卿,出生在乐陵市黄夹镇邸家村一个农民家庭。其父亲张炳文是一个中药剂师,曾在旧县镇(当时属乐陵县,现属河北省盐山县)一家药铺拉过几年抽屉(即卖药)。后回到本乡开了个小药铺。
这时候,他家经济上还算过得去,但在政治上却深受地主恶霸欺侮。邸家村有个恶霸,论辈分还是汉卿同宗的爷爷,同汉卿家同住一个过道(巷子)。那时的过道有过道屋,安着过道门。有时天刚黑,他明知汉卿家有人没回家,却故意把门闩上不让出入。有一年秋收的时候,这个家伙勾结土匪,竟在汉卿家正在打轧豆子的场里和从田里往回运豆子的车上放火。汉卿老实巴交的爷爷只能忍气吞声。这些不平的事对汉卿影响很深,他发誓长大后要铲除不平,让正义得以伸张。
1928年(民国17年),10岁。
春节过后,汉卿开始进学校读书。为了躲避地主恶霸的欺负,他没有在本村地主张荣达与恶霸张金山合办的学校就读,而是天天步行到离家四华里远的张店县立小学求学。这个学校只有一个班,教员郑重光是一位很有正义感的国民党开明人士。他非常喜欢汉卿这个聪明英俊的孩子,入学不久,汉卿就担任了班长。
1931年(民国23年),13岁。
农历正月,张汉卿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县立高级小学读书。这时的张汉卿虽还是少年,但经历了风风雨雨,已使他养成了大人性格,遇事善思索,处事很老练,常爱和比他年龄大的同学在一块儿谈古论今,抒发情怀。他特别推崇历史上的忠臣良将,此时已萌发报国之心。
1933年(民国22年),15岁。
年初,张汉卿高小毕业,考入乐陵县立中学师范班。因他老成持重,又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被选为班长。
1936年(民国25年),19岁。
麦秋前,张汉卿在县立中学师范班毕业,应聘到黄夹镇张牌村县立初级小学任校长兼国文教员。这期间,他和中共地下党的乐陵中心县委书记杜步舟(当时的公开身份是黄夹镇后周小学教员)、共青团乐陵县委书记王云清(公开身份是黄夹镇菜园小学教员)密切结识频繁来往,从与他们的交谈中接受了共产党的一些理论和思想。有一次,汉卿又去王云清处,云清因事出去了,汉卿看他枕下有一本书,拿过来一看,书名是《太平洋的风云》。这是一本进步书籍,在当时是犯禁的。汉卿觉得是一本好书,就拿回去读。他也怕被人发觉,就把书和他借的校董的一支匣枪一起藏在床下的砖地板下面。王云清把丢书的事报告了杜步舟,杜怀疑是汉卿拿去了,因为不了解汉卿的思想倾向,不便当面询问,就趁周末汉卿不在的时候到张牌小学,在他床下找到了书和枪。汉卿发觉书和枪被盗后,也估计到是杜或王所为,就去找杜。双方谈定互相保密,汉卿读那本书可以,必须把枪押到杜处,还给杜写了保证书。直到第二年(1937年)汉卿参加乐陵中心县委组织的抗日救国军,杜步舟才把枪还给他。
(二)投笔从戎,武装抗日(1937年——1938年9月)
1937年(民国26年)20岁
3月中旬,乐陵中心县委(书记杜步舟)根据津南特委指示,决定组织抗日武装。五月,红一军团的周凯东(当时的职务是副连长)来到冀鲁边区,以东北难民的身份住在小许村,帮助杜步舟秘密训练武装骨干。汉卿积极帮助杜筹款打造武器。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8月13日,乐陵中心县委在黄夹北街竖起武装抗日的旗帜,宣布成立抗日救国军第六团,杜步舟任团长,周凯东任副团长。张汉卿毅然辞去校长,参加了这次起义,被委任为军需副官。
9月初,汉卿随起义部队离开黄夹镇。
11月中旬,中共津南特委与鲁北特委合并为冀鲁边工委,书记于文彬,副书记马振华,专员杨靖远。接着成立工委领导下的冀鲁边抗日救国总会,会长马振华,军事委员邢仁甫,锄奸主任王俊峰。
12月,根据冀鲁边工委和抗日救国会的决定,所辖各县的抗日武装联合组成华北抗日救国军,邢仁甫任司令,共17个团,实际有战斗力的是崔吉章的一团、李之英的二团和杜步舟的六团。张汉卿仍在六团任军需副官。
1938年(民国27年),21岁
5月 ,时任国民党山东省主席的沈鸿烈委派国民党元老丁惟芬的妻甥牟宜之来乐陵任县长。牟时年29岁,1927年在南京读书期间加入共青团,来乐途经西安时曾到八路军办事处,他很同情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的主张。和他同来乐陵的是王亦山和史珠圃,王任县政府秘书,史任公安局长。此时,华北抗日救国军已有正式番号,为国民革命军别动纵队第三十一游击支队。张汉卿所在的杜步舟团改编为三十一游击支队第三路也随即来乐陵驻防,国民党给的任务是保护县政府,共产党给的任务是作牟宜之的统战工作。本月,张汉卿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三十一游击支队三路的军需副官调任乐陵县公安中队任政治指导员。这之前还有个插曲。牟宜之来乐陵前,本来是姜庆海率领三十一游击支队的二路驻防乐陵。姜庆海是阳信县委组织委员,又是二路副指挥兼政治部主任。因和史珠圃的公安部队闹摩擦,竟下令下了公安部队的枪。为缓解矛盾,冀鲁边工委决定姜庆海的二路撤离乐陵,由杜步舟的三路接防。三路来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牟宜之重建公安中队。张汉卿有文化,有政治觉悟,有工作能力,派进新组建的公安部队的十几个共产党员都与汉卿关系密切,政治指导员的职务就顺理成章的落到他的肩上。
(三)担任地方领导工作 (1938年10月)
10月,冀鲁边成立战地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与肖华司令同来乐陵的八路军干部王国华(也有的材料说是刘贤权)任主任。这是一个群众工作组织,主要任务是宣传抗日,动员参军,锄奸防特,筹粮筹款等,是政府职能的补充。随即,各区也成立动委会,张汉卿被派到乐陵县七区(黄夹区)担任动委会主任。当事者回忆, 七区动委会成立那天,嗖嗖的北风刮个不停,有人已穿了棉衣,汉卿同志只穿了件粗布白褂,戴一顶灰色军帽,腰里别着匣枪,威武英俊。各村的村干部带着村自卫队员参加会议。他走上主席台时,会场爆发起热烈掌声。他讲了当时的形势和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自卫队的任务和发生敌情时的联络办法。“直讲得额头和鼻尖上微微流出汗珠”,到会的人深受教育和鼓舞。
11月,张汉卿接替禹伦任七区(黄夹区)区长,动委会主任仍由他兼任。禹伦任区长期间是国民党区党部书记,在社会上层人物中有一定影响,他本身也沾染了一些旧官场习气,对共产党派进的青年干部看不起看不惯。他只注重在上层社会活动,看不到群众的力量,与年轻的干部产生了矛盾。张汉卿既坚持原则,也发挥中和作用,在区干部乃至乡村干部中威信很高。他接过区长职务后,黄夹区的整个工作就完全处于我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抗日动员工作顺利开展起来。
1939年(民国28年),22岁
1月,为了加强根据地的领导力量,冀鲁边抗日军政学校第二批学员提前毕业。冀鲁边工委派李光远、刘自宾、何克到七区,张汉卿热情欢迎他们。李光远担任区动委会副主任兼中华民族抗日先锋队队长,刘子宾担任武装助理兼区队副,向克任动委会委员。不久即到春节,一般情况,当地干部都是回家过节的,但离家不到三公里半的张汉卿却一定要坚守岗位,和新来的三位同志一块儿过年。不满十八岁的向克除夕晚上想家想的哭了,汉卿像老大哥一样,把他和另两位同志叫到自己屋里,吃饺子喝酒拉家常讲故事猜谜语,过了一个快乐的春节。
3月,七区的工作在张汉卿同志领导下顺利开展。妇救会、靑救会相继成立,民兵自卫队不断发展壮大,儿童团配合民兵站岗放哨盘查行人,防止敌特刺探根据地的情报。这时,区政府的工作人员产生了骄傲自满情绪,看不起旧政府遗留人员,忽视了“团结一切抗日力量,组成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据何克、李光远、刘子宾回忆,张汉卿发现这些问题后,立即在区公所北屋汉卿的宿舍兼办公室召开会议,重新学习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强调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团结一切抗日爱国力量,做长期抗战准备。实现了全区上下在抗日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团结。
6月27日(农历五月十一)日本鬼子占领七区,在黄夹镇修了据点。张汉卿率领区政府和区小队转入游击战,用何克的话说:“区政府在文件包里,办公室在庄稼地里,办公桌在膝盖上”。
7月,张汉卿领导七区抗日军民,利用青纱帐和敌人周旋。为了震慑汉奸,区小队配合民兵开展锄奸活动。小张村一个外号叫“横宽”的坏蛋当了敌人的密探,对我抗日武装的活动很不利,张汉卿决定要割掉这个毒瘤。他趁夜间带领锄奸小组闯入这个坏蛋家中将其击毙,让那些汉奸闻风丧胆。
8月17日(农历七月初三)吃早饭时,十几个汉奸和鬼子闯到邸家村张汉卿的家里,逼他父母说出汉卿的活动地点,汉卿的父亲说他一年多没回家了,不知道他在哪里。鬼子就强行抓走他的父母和两个弟弟,逼迫汉卿投降。汉卿的小弟弟只有七八岁,又哭又闹说啥也不去,鬼子就示意一个大个子汉奸背着他,路上还是哭闹。汉卿的父亲说:“有什么事我们大人顶着,让一个几岁的孩子去干什么?”鬼子无奈,半路上把汉卿的小弟弟放了回去。到了据点,鬼子逼汉卿的弟弟张汉臣去找汉卿,许他仍做区长,给钱给枪。汉臣在张木良村西的玉米地里找到汉卿,把鬼子的意图告诉了他。汉卿告诉弟弟,鬼子既然是逼我投降,见不到我料他不会伤害咱父母。你回去就说找不到我,我和上级汇报,设法营救你们。过了几天,鬼子见汉卿仍不露面,就把他父母押送乐陵县城,关进了监狱。为了营救汉卿的父母,也为了汉卿的安全,组织决定让他离开七区,到五区(花园区)任区长兼动委会主任,并造出舆论说张汉卿牺牲了。家里出了假丧,埋了假坟,汉卿的爷爷又卖了几亩地,在汉奸中打点,才把汉卿的父母营救出来。
9月,张汉卿到花园区,化名余志远,寓意“吾志高远”,继续坚持抗日。本月,肖华奉命率东进抗日挺近纵队机关和主力一部由冀鲁边转移到鲁西,冀鲁边抗日斗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未完待续)
读《旗袍 让女性更清丽姣美》(外一首) 文/陈西山(山东.乐陵)陈西山:杂悟 | 吴士林:秋风歌 游四川 | 李文秀:愁雨 | 读世学聪:赠赤兔文友
陈西山:雨/李文秀:秋趣/唐云华:伏末雨/韩素革:游枣林并午宴农家乐/鞠登德:七夕节/张忠山:风景这边独好
陈西山:双节同庆 | 李启明:双节欣吟 | 鞠登德:庆国庆迎中秋
陈西山:晚秋杂咏|邓贵振:红叶书签 赞昙花|唐云华:随筆二则|李文秀:当下抒怀| 孙林凤:叶
杨源水:玲珑和爷(上)乡村人物 杨源水:玲珑和爷(中)乡村人物
杨源水:玲珑和爷(下)乡村人物 杨源水:开朗泉叔(上)乡村人物
杨源水:开朗泉叔(中)乡村人物 杨源水:开朗泉叔(下)乡村人物